返回 神笔从项羽始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一百四十八章 苏颋、张说、张九龄、崔湜、太平公主[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落秋中文网]https://m.luoqiuzw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苏颋,张说,张九龄,崔湜。

    前两者,如果不细数,也许有点陌生。

    可是后两者,想必大家一定耳熟能详吧?

    先说张九龄,他是唐代有名的贤相。

    在他去世后,再有宰相向唐玄宗推荐贤士,唐玄宗总是要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可见,在唐玄宗李隆基的心目中,张九龄是何等优秀。

    当然啦!张九龄的那首怀思类代表作《望月怀远》,远比他的贤相之名,更为让人印象深刻!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耳熟能详吧?

    再说说崔湜,此人乃是世家子弟,出身于五姓七望中的博陵崔氏安平房。

    乃是前中书侍郎崔仁师之孙。前户部尚书崔挹之子。

    此人是武周时代的大才子。

    才子嘛!自然少不了一些风流韵事!要不怎么会有才子风流呢?

    他的风流之名,同他的才名与政名相比,显然风头更盛一些。

    崔湜先后与上官婉儿,韦皇后,太平公主,皆有染。

    他本身出身就好,加上又有这三位女强人的扶持,崔湜亦是几度拜相。

    在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之前,崔湜早已经升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并进中书令。

    开元元年(713年),唐玄宗铲除太平公主,崔湜被流放岭南,途中被赐死,时年四十三岁。

    最后再说说苏颋与张说。

    这两人,有一个共同的称谓,“开元前期大文宗”,由于他们二人日后,爵封许国公和燕国公,二人在历史上被合称为:“燕许大手笔”。

    张说除了文名很盛,在军事上亦有一些建树。

    他在担任天兵军大使时,持节安抚同罗、拔曳固等部,讨平突厥叛将康待宾。

    因此被拜为兵部尚书。

    后又讨平康愿子叛乱,建议裁撤镇军,整顿府兵,升任中书令,加集贤院学士。

    倡议唐玄宗封禅泰山,进封右丞相。

    苏颋亦是一位官宦子弟,乃前尚书左仆射苏瑰之子。

    开元四年,苏颋随广州都督宋璟一同拜相,担任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这四个人,丁昊那是如雷贯耳,人家亲自登门前来拜会,丁昊大有受宠若惊之感。

    因此,尽量与之倾心相交,小心作陪。

    一想到这四位大名鼎鼎的文人,在科考名次上,却被自己压得死死的。

    丁昊没来由的,竟然有了一种脸红心跳的感觉。

    四人前来拜会,其实,也仅仅只是礼节上的认识一下而已。

    也可能是考虑到,日后来往起来便不会显得那么生分了吧!

    殿试在即,故而,都未久留。

    可是,这四人走后,却来了一位更为重量级的人物,也可以说是丁昊的恩人!

    来人正是太平公主。

    丁昊虽然是第二次见太平公主,但是第一次由于实在是太过于惶恐了,仅仅只看到一个侧面,过了这么久,连一点印象也没有了。

    若非他那个便宜老子程俊,一副受宠若惊,外加诚惶诚恐的爆出了太平公主的名号,丁昊肯定认不出站在他面前的究竟是何人。

    此时的太平公主,实际上的年龄应该有三十二三岁了,可是看上去,就如同二十出头的少妇一般光鲜亮丽。

    肤如凝脂,笑魇如花,在满头珠翠的映衬之下,贵气逼人,确实有点儿令丁昊不敢直视。

    熟知历史的丁昊知道,此时的太平公主,

第一百四十八章 苏颋、张说、张九龄、崔湜、太平公主[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