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掌事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56章 向她求救[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落秋中文网]https://m.luoqiuzw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最快更新掌事最新章节!

    翌日,中书舍人元澄上疏一折,就两国使团到达之前后提出几大看法。

    奏折其中有两点重要表述。两国来使庆春,实属举国大事。上都水域广深,以防别有居心之徒破坏三国会面,建议调水寨兵船巡逻各大入都水道,且以严进严出为准,稳定都城治安。同时提到,普天欢庆之缘,减百姓来年赋税,为仍在颠沛流离的难民设济民所,开民间义诊,发放过冬米粮,以显大周求天下太平之心。

    此疏由皇帝在朝上亲议,引发守旧派和新政派鼻战。

    守旧派说,兵船不入都城各港,古制不可改。而新政派支持元澄此论。

    新政派又说,接收玉陵难民已是额外开恩,不应再动用国库救济,减免赋税更是荒谬,倒是增加军饷迫在眉睫。而守旧派却就这点支持了元澄。

    然而,皇帝对元澄所提皆属意,因此再议,再再议。

    朝堂大小官员沸沸扬扬喧哗几日,最终再由元澄自提折衷案。兵船不入码头,而入船场补给。都护军严把船场,水士没有兵部调令不可上岸扰民。减赋税不再提,救济难民之开支以捐赠方式取得,〖中〗央统筹,各区分配。

    两派已互相论疲,折衷案自然通过。皇帝下旨,由中书省率尚书省六部即日起办理此事。这在大周史上,是第一次中书省权力高过尚书省。但因为这样一件迎使的小事,没引起人们注意,包括中书省长官中书令在内,顶多就是能指挥尚书们的感觉非常好而已。

    后人却以此作为尚书省自最高行政机构退下的标志事件,而中书省逐渐上升到实质上的〖中〗央决策地位,为后来的官制变法创造了良好的过渡期。史书上甚至记载了元澄上书的全文,称澄明前书。

    月尾,冬雷雨,冰冷如钢珠。

    正午的天空,日月无光,乌云垂沉,似伸手就能拽下一片。江水怒号,浪打风大,载上百名官兵的大船飘摇犹如一叶扁舟。

    船上两面大旗,虽被雨打湿了,却又被风强行拉直,一面“周”一面“萧”正是萧维所掌之水寨兵船,奉旨巡上都江河。隆冬气候,刺寒入骨,船上兵士却精神抖擞,时不时盘查过往船只。 第256章 向她求救[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