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北宋帝国兴亡史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162章 英雄气短[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落秋中文网]https://m.luoqiuzw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像吕夷简那样长期执政,那么他很有可能成为北宋最伟大的宰相。当然,这些全属一家之言。

    nbsp很遗憾的是,文彦博这次仅仅只是在大宋独相的位置上待了八个月就被一个人以“自杀式袭击”的方式给拉下了马,而这个“暴徒”正是不久前在赵祯面前口出不敬之语的御史唐介。不过,在文彦博下台之前,另外的一些事还是很值得我们在此说道一番。

    nbsp既然我们提到了与文彦博处境很像的前宰相吕夷简,我们这里顺便也聊一下吕夷简的儿子们。

    nbsp吕夷简的儿子共有五个,能在后世留名且位高权重的就有四个:长子吕公绰,次子吕公弼,三子吕公着,四子吕公孺。这里面老大吕公绰和老四吕公孺后来都官至龙图阁直学士并先后出任开封知府,而老二吕公弼后来则是官至大宋枢密使。

    nbsp四兄弟里面唯独老三吕公着最牛。由于吕夷简的关系,他们兄弟都是以恩荫步入仕途,但从小就勤奋好学的吕公着偏要好强,他是四人里面唯一去参加了科考并被录取的人,而且他参加科考的时候没人知道这个衣着极其朴素的年轻人竟然是当朝宰相的公子爷。

    nbsp吕公着不但博学多才,而且也长于言辩。当年十六岁的王安石跟随父亲入京不久便以文才而名动开封,他也因此而结识了曾巩并得到了当时的文学宗师欧阳修的赏识和赞誉。这么一个少年才子的横空出世自然也让开封城里的一众青年才俊感到好奇,这里面就包括时年只有十八岁的司马光以及时年十九岁的吕公着,而身在京城的曾巩这一年也只有十九岁。一群将在未来深刻影响宋朝政坛和文坛的小青年就这样以文会友结成了挚友。王安石无疑是这里面最闪亮的人物,他年纪最小但却最张扬,关键是别人还都不得不服他,但有一点王安石却被长他三岁的吕公着给压了一头,那就是明辨。在此之前,王安石与人辩论几无败绩,可偏偏他在吕公着面前常常自愧不如。

    nbsp吕夷简当年被他的伯父吕蒙正举荐给赵恒的时候曾言此子有宰相之才,而年过五旬的吕夷简也曾对当时还只是个小小少年的吕公着做出过一番精准的预言:“吾儿他日必为王公辅臣!”

    nbsp此后,吕公着果然成了大宋的宰相,并且他最后也是北宋历史上少有的以三公(司空)加使相而致仕的朝廷重臣,另一个便是他的老爹吕夷简。

    nbsp说了这么多,但可能我们还是对吕公着没什么印象,毕竟他在我们的语文课本里根本没有立足之地,哪怕是历史书里也没有,那里面只有王安石和司马光。但是,我们只要记住一点就行了,宋神宗驾崩以后,与司马光共同辅佐年幼的哲宗皇帝的那个人便是吕公着。他们二人一当宰相便把王安石的新法全部废除,司马光紧随王安石的脚步去往西天取经后,吕公着独立朝堂之巅继续对新法穷追猛打。但是,说句公道话,吕公着其实没有司马光那么极端和激进,司马光纯粹是为了反对而反对,但吕公着和当时很多的保守派大臣都认为新法当中其实也有很多可取之处。

    nbsp之所以要在这里突然提到吕夷简的儿子们,原因就在于文彦博开始独相的时候,吕夷简的儿子们也开始在帝国的官场崛起,只不过这时候还轮不到吕家老三出来冒头,而是吕家的老大和老二。

    nbsp老大吕公绰此时在陕西出任秦州知州,也就是韩琦和文彦博曾经干过的职位,这多少也算是一个封疆小吏。因为吕夷简的原因,赵祯自然随时都在注意着吕家这几个公子的动向,他这时候决定召吕公绰回京对其另予重用,可这事却让御史台和谏院合伙给搅黄了,搅事的人正是御史中丞王举正和谏院的知院包拯。他们说吕公绰曾经借着其父的身份和权力兜售朝廷人事变动的信息,所以现在还不能让他回京出任高官,至少还要让他在秦州那个鬼地方为国再站几年岗才行,他思想上的毛病必须要深刻反省并觉悟。就这样,吕公绰只能继续待在大西北保家卫国。

    nbsp吕家老大仕途受阻在某种程度上其实稍微受了一点老二的影响,因为在这之前老二吕公弼刚刚升了官,见赵祯接连提拔吕家的这兄弟俩,言官们自然有意见。

    nbsp吕公弼此时的官职是工部郎中、直史馆,实际的差遣则是河北转运使,他正奋战在河北抗灾救灾的第一线。在河北的这一年多时间里,吕公弼就像他父亲当年主政地方时一般精明干练且政绩卓着,赵祯为此特加封他为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这已经是标准的省部级干部了。然而,不管你再能干,只要你是吕夷简的儿子就注定逃不掉那些道德君子的打压。

    nbsp在这道任命下发之后,刚从御史台调到谏院的陈旭就对赵祯说道:“吕公弼哪有什么才华和本事,要不是因为他有个好爹,他恐怕连个官也当不上。所以,陛下你还是不要给他升这个官为好!”

    nbsp吕公弼听闻此事也是火大得不行,但奈何陈旭确实戳中了他的痛处——他不是正牌进士出身,连他自己都得承认他能有今天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他有个好爹。现在能够明白吕家三公子吕公着为什么非要去考进士了吧?就为了今后说话办事可以挺直腰杆,就是为了不被某些拿着一张进士文凭的人在背后乱嚼舌根。

    nbsp愤怒归愤怒,吕公弼为了堵住陈旭这种人的嘴便上疏婉辞赵祯的这道任命,可赵祯坚决不许。在某次君臣议事的时候,他对身边的两府大臣说道:“陈旭在这件事上做得很不地道,吕公弼的功绩都明摆在那儿,可陈旭却只顾着去揭别人的短并以此成全他个人敢于言事的声名,朕不屑于此!”

    喜欢。

第162章 英雄气短[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