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的春夏秋冬:人生全记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43章 胶州历史(一)[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落秋中文网]https://m.luoqiuzw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处都饱含着深情。

    nbsp我一边看,一边认真地将这些资料汇总起来,从历史沿革到文化特色,从风景名胜到特色美食,一字一句地记录着。

    nbsp我想,这份汇总不仅是为了以后自己翻看时,能随时重温故乡的点点滴滴,更希望能给那些远走他乡的胶州人带去一丝慰藉。

    nbsp他们或许在陌生的城市打拼,或许许久未曾回到故乡,但当他们看到这些关于胶州的文字,看到那些熟悉的地名、熟悉的文化符号时,能想起故乡的模样,能感受到故乡的温暖。

    nbsp还能知道无论他们走多远,故乡永远是他们最坚实的后盾,永远在等他们回家。

    nbsp夜渐渐深了,电脑屏幕的光依旧明亮。

    nbsp我看着眼前汇总好的资料,心里满是踏实与温暖。生在胶州,长在胶州,是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

    nbsp这片土地用它的历史滋养我,用它的文化熏陶我,用它的温情陪伴我。

    nbsp往后的日子里,我会带着这份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继续探寻它的美好,也会尽自己所能,将胶州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了解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

    nbsp因为我爱这片土地,爱得深沉,爱得热烈,这份思乡之情,会永远在我心中流淌,永不褪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夜阑人静,窗外的车流声渐次稀疏,唯有台灯的暖光拥着我与满屏的胶州资料。

    nbsp指尖划过那些熟悉的地名、尘封的纪年。

    nbsp忽然发觉,我这生于斯长于斯的胶州人,竟像是第一次真正触摸这片土地的肌理nbsp——nbsp那些藏在经纬度里的坐标、浸在河水中的过往、刻在时光里的悲欢,原来早已将nbsp“故乡”nbsp二字,烙进了我的骨血里。

    nbsp打开地图,北纬nbsp36°nbsp至nbsp36°30′、东经nbsp119°37′至nbsp120°12′的坐标像一枚温润的玉印,轻轻盖在齐鲁大地的东南隅,圈定了胶州这方水土的轮廓。

    nbsp1120nbsp平方公里的土地不算辽阔,却像块被精心打磨的璞玉,东西nbsp54nbsp公里的横距里,能从胶莱平原的麦浪走到大沽河的滩涂,南北nbsp54.3nbsp公里的纵距间,可从西南丘陵的果园踱至东北洼地的稻田,每一寸土地都在阳光与风雨里舒展着呼吸。

    nbsp地势自西南向东北缓缓倾斜,像位俯身哺乳的母亲,将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起伏化作温柔的臂弯。

    nbsp站在艾山的烽火台上远眺,能看见丘陵的褶皱里藏着熟透的苹果,像撒了满地的红灯笼;往下走,坡地渐缓处是成片的葡萄园,藤架在风里摇晃,紫莹莹的果实坠得枝条弯弯,仿佛挂着一串串浓缩的晚霞;

    nbsp再往东北去,平原铺开如绿毯,春有小麦拔节的脆响,秋有玉米抽穗的微醺,田埂上的野花顺着地势一路铺向天际。

    nbsp而五大河流,正是这方水土跳动的血脉。

    nbsp大沽河自西南而来,像条银丝带绕着胶城蜿蜒,两岸的杨树林在风里沙沙作响,倒映在水里成了流动的翡翠;

    nbsp胶莱河横亘东西,河面宽阔如镜,商船驶过带起的涟漪,会惊起芦苇丛里的白鹭,翅尖划过水面,留下细碎的银光;

    nbsp还有墨水河、洋河、九曲河,或湍急或舒缓,在田野间织成水网,灌溉着万亩良田,也滋养着河畔的村落nbsp——nbsp清晨的河边总有浣衣的妇人,木槌敲打衣裳的声响混着河水叮咚,成了胶州最古老的晨曲。

    nbsp这方被经纬线框定的土地,在高低起伏的地势里,在河流的缠绕中,藏着大自然最细腻的偏爱。

    喜欢。

第243章 胶州历史(一)[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