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红尘修行:证道之路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211章 文人故宅,墨香犹在[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落秋中文网]https://m.luoqiuzw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继续以林渊视角)

    nbsp自京师那座冰冷的皇室秘库脱身,我并未立刻动身前往下一处舆图标注的官府藏书之所。我的心,被那满架蒙尘的《武备志》与《天工开物》刺痛,那股因党同伐异而将国之重器弃如敝履的气息,至今仍萦绕于鼻尖。

    nbsp师父曾言,文明的火种,不止藏于庙堂之高,亦存于江湖之远。真正的风骨与智慧,往往在那些不被权势所染的陋室之中,才愈发璀璨。

    nbsp于是,我转道向南,再次回到了这片烟雨朦胧的江南。

    nbsp此行的目的地,是苏州。这里自古便是文人荟萃之地,才子佳人,翰墨风流,不知多少惊才绝艳之士,曾在此留下不朽的诗篇与传说。

    nbsp然而,当我踏入这座名满天下之城时,那份潜藏在繁华之下的萧索,却比我上次来时,又浓重了几分。

    nbsp几位我知道的名仕,却整天流连于歌舞声色之中。不知他们是在发泄对现实的无奈还是就甘愿沉沦其中。

    nbsp运河上的画舫依旧,只是歌声里多了几分醉生梦死的颓唐;街边的商铺林立,只是行人的眉宇间,添了几分对未来的忧虑。连那空气中飘荡的,都不再是纯粹的吴侬软语,而是夹杂了许多来自北方的、带着逃难口音的官话。

    nbsp乱世的阴影,正悄无声息地,将这片人间天堂,也一点点地吞噬。

    nbsp我并未在城中久留,而是按照舆图上一处并不起眼的标记,穿过几条幽深的小巷,来到了一处早已破败的宅院之前。

    nbsp这曾是前朝大儒王阳明的故居,他在此讲学数年,创立“心学”,影响了后世数百年的士林风气。只是如今,朱红的大门早已斑驳褪色,门环上锈迹斑斑,墙头的瓦片上,长满了青苔与杂草。若非门楣上那块依稀还能辨认出“新建伯府”字样的牌匾,谁也无法将这座破落的宅院,与那位曾“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贤联系在一起。

    nbsp我上前,轻轻叩响了那早已松动的门环。

    nbsp许久,门内才传来一阵苍老而又警惕的咳嗽声。

    nbsp“谁……谁啊?”

    nbsp“吱呀”一声,厚重的木门被拉开了一道仅容一人侧身通过的缝隙。门后,一张布满了皱纹与老年斑的脸探了出来。那是一位老媪,看上去年岁已高,头发花白,身形佝偻,身上那件洗得发白的布衣上,还打着几个补丁。她的眼神浑浊,却带着一股不容侵犯的警惕,上下打量着我这个陌生的年轻人。

    nbsp“后生,你寻何人?”

    nbsp“老人家,晚生自北方游学而来,久慕王阳明先生之风。”我对着她,恭恭敬敬地行了一个书生礼,“听闻此地乃先生故居,故特来拜谒,并无他意。”

    nbsp那老媪听我提及“王阳明先生”这五个字,眼中那份警惕,才稍稍褪去了些许,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着骄傲与落寞的复杂神情。

    nbsp“唉……先生他……早已仙逝多年了。”她长长地叹了一口气,将门又拉开了一些,“你是个读书人,倒也不算外人。进来吧。”

    nbsp我随她走进了这座萧条的庭院。院中,杂草丛生,假山倾颓,只有一条被踩得光滑的青石小径,还依稀可见当年的格局。

    nbsp“老身乃是先生的远房族孙媳,我家那口子,去得早。如今,这偌大的宅子,便只剩下我这老婆子一人守着了。”老媪的声音,带着几分自嘲与凄凉,“祖上传下来的田产,早就被那些当官的,巧立名目,吞得差不多了。如今,也只能靠着变卖些祖上的旧物,勉强度日。”

    nbsp她领着我,来到了一间尚算整洁的书房前。

    nbsp那书房的门窗,都用崭新的油纸糊过,显然是被人精心打理着。

    nbsp“我家那口子,虽没什么大本事,却是个书痴。他临去前,唯一的念想,便是守好先祖留下的这些书卷。”老媪伸出那双干枯得如同树皮般的手,轻轻地抚摸着那扇雕花的木门,那眼神,像是在看着自己最珍爱的孩子,“他说,这房子可以塌,地可以没,但这书房里的东西,却是王家的根,是读书人的骨气,断不能丢。”

    nbsp她推开了门。

    nbsp一股浓郁的、混杂着陈年墨香与淡淡霉味的书卷之气,扑面而来。

    nbsp书房不大,四壁皆是顶天立地的巨大书架。只是那书架之上,大多已是空空如也。只有最上层,还稀稀拉拉地摆放着一些线装的古籍。

    nbsp而在那张由整块金丝楠木打造,如今却已显得有些暗淡无光的书案之上,静静地躺着一叠厚厚的手稿。那手稿的纸张早已泛黄,边角也已磨损,但上面的字迹,却依旧苍劲有力,笔锋之间,透着一股洞察世事、悲天悯人的浩然之气。

    nbsp“这些,便是先祖晚年,在此地讲学时,亲手写下的一些心得与随笔,皆是未曾刊印过的孤本。”老媪的声音,充满了敬畏,“我家那口子,将它们看得比自己的性命还重。每日都要亲手擦拭一遍,生怕沾染了半点灰尘。”

    nbsp我走到书案前,并未伸手去触碰。

    nbsp我的目光,落在那手稿的第一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nbsp开篇,便是那句振聋发聩的“心即理”。

    nbsp我的心神,在这一刻,受到了剧烈的震动。

    nbsp我虽拥有师父三世的记忆,早已通晓百家之学。但当我亲眼看到,这位将“知行合一”践行了一生的圣贤,那最本源的思想手迹时,那文字之中所蕴含的,那份足以破开一切迷障,直指本心的磅礴精神力量,依旧让我那颗初生的道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洗礼!

    nbsp这,便是我要寻找的火种!

    nbsp一种比单纯的知识,更加珍贵,也更加坚韧的,属于“思想”本身的火种!

    nbsp“老人家,”我转过身,对着那老媪,再次深深地行了一礼,“晚生,斗胆,有一不情之请。”

    nbsp“后生,但说无妨。”

    nbsp“晚生想在此,借住一宿。只为能亲手将先生的这些手稿,抄录一份。晚生愿付润笔之金,绝不让老人家吃亏。”我从怀中,取出了一锭足有十两的银子,轻轻地放在了桌案的一角。

    nbsp那老媪看着那锭银子,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挣扎,但随即又被一种更深的骄傲所取代。她摇了摇头,将那锭银子,又推回到了我的面前。

    nbsp“后生,你若是真心敬仰先祖,那便是对我王家,最大的敬意了。”她的声音,虽然苍老,却掷地有声,“这书房,你尽管用。只是……切莫损坏了先祖的真迹。”

    nbsp“晚生,绝不敢忘。”

    nbsp……

    nbsp夜深了。

    nbsp苏州城,陷入了一片安静的沉睡。只有那淅淅沥沥的雨声,还在不知疲倦地,敲打着窗棂。

    nbsp书房之内,一豆如鬼火般摇曳的烛火,将我那年轻的,专注的侧脸,映照在身后的书架之上。

    nbsp我并未真的动笔去抄录。

    nbsp我只是盘膝于那书案之前,将那叠厚厚的手稿,平摊于面前。

&nbs

第211章 文人故宅,墨香犹在[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