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抗日卖军火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09章 旱灾(一)[1/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落秋中文网]https://m.luoqiuzw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从气候角度来看,当时国内整体处于高温少雨的气候背景中。据河南省nbsp9nbsp个气象站的历史资料分析,1942nbsp年河南省年平均降水量为nbsp408.5nbsp毫米,为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少值,夏季降水偏少尤为显着,仅nbsp129.5nbsp毫米。

    nbsp加之气温偏高,安阳、开封年平均气温分别比常年偏高nbsp0.7℃和nbsp1.9℃,导致蒸发加快,土壤严重失墒,秋收作物几乎不能成活,秋粮绝收,小麦在收获季节又遭遇大范围严重干热风,干枯减产,一般仅收获二成。

    nbsp雪上加霜的是,干旱的环境致使蝗虫大量繁殖,据不完全统计,河南全省有nbsp72nbsp个县、市有蝗虫为害的记载,蝗灾遍及nbsp40nbsp多个县,汤阴、修武等县蝗灾面积均在nbsp100nbsp万亩以上12。蝗虫过境遮天蔽日,所到之处庄稼被啃食殆尽,连树叶都被吃得精光,进一步加剧了灾情。

    nbsp当时正处于抗战时期,战乱给救灾工作带来了极大阻碍。河南地处抗日前线,境内兵荒马乱,而国民政府首先保证的是军粮供应,然后才调剂民事,在灾情蔓延时,对灾区熟视无睹,甚至强征暴敛。

    nbsp汤恩伯等国民党官员在河南无恶不作,以修建nbsp“边区学院”、大修黄河大堤等为名,强迫百姓无偿捐送木料、强征民工,致使一些人畜病亡途中,民工也因饥病交加倒毙无数。同时,地方官员的克扣、奸商的囤积居奇、不法商人的巧取豪夺,都使得本就艰难的灾民生活雪上加霜。

    nbsp在如此严重的旱灾之下,百姓的生活陷入了绝境。粮食极度短缺,粮价飞涨,灾民们先是将三顿饭改成两顿,再改成一顿,不吃菜、油、盐,接着吃谷皮、麸皮。

    nbsp后来连这些也没有了,就开始吃草根、剥树皮、嚼树叶,甚至吃平常牲畜都不吃、只能作肥料的东西。许多人因长期营养不良和食用劣质食物而身体浮肿、患病,最终死亡。

    nbsp大量灾民为了生存被迫背井离乡,踏上逃荒之路。他们扶老携幼,成群结队地离开家乡,前往陕西、湖北等周边地区寻求生路。

    nbsp在逃荒过程中,许多人因饥饿、疾病、战乱等原因倒毙在途中。据统计,此次旱灾导致河南等地有nbsp3000nbsp万人受灾,300nbsp万人死于饥饿,300nbsp万人流落他乡。

    nbsp林毅吓了一会儿后眉头紧锁,内心焦急万分。他深知这场旱灾的严重性,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必将有更多无辜百姓深陷苦难深渊。他抬眼望向老将,急切问道:“山西、河北、河南也都大旱么?”

    nbsp老将神色凝重,略作思忖后缓缓说道:“有,确实都遭受了旱灾侵袭,夏粮收成影响很大。

    nbsp不过,咱们部队一直积极开展救助工作,及时调配物资、组织力量打井找水、帮助百姓抢种耐旱作物等,拿出军粮救灾,尽可能降低旱灾对百姓生活和农业生产的影响,所以这段时间部队对粮食的消耗极大。

    nbsp但咱们根据地的力量毕竟有限,对于国统区

第609章 旱灾(一)[1/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