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抗日卖军火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56章 林毅的报复(九)[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落秋中文网]https://m.luoqiuzw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才保证基本作战性能nbsp年首飞时,直nbspnbsp10nbsp因航电系统兼容性问题,导弹发射精度仅达设计指标的nbsp60%,科研人员在直升机上加装临时配重,经过nbsp1200nbsp次试飞才完成参数调校。

    nbsp同期竞争失败的直nbspnbsp11Wnbsp武装型,因基于轻型直升机改装,载弹量不足nbsp0.5nbsp吨,最终仅生产nbsp3nbsp架原型机便退出历史舞台。

    nbsp直nbspnbsp15nbsp的国际合作之路同样充满波折nbsp年国内与空客直升机联合研制时,因双方在知识产权分配上存在分歧,关键技术转让多次受阻。中方团队不得不自主攻克轴承寿命难题,通过nbsp10nbsp万小时台架试验,将主减速器寿命从nbsp3000nbsp小时提升至nbsp6000nbsp小时,才在nbsp2009nbsp年实现首飞。

    nbsp而nbsp2010nbsp年启动的直nbspnbsp20nbsp通用直升机,作为对标美国nbsp“黑鹰”nbsp的型号,在旋翼防冰系统上卡壳三年nbsp——nbsp科研人员在哈尔滨零下nbsp35nbsp度的环境中,用干冰模拟极端气候,经过nbsp200nbsp多次试验,才研发出电加热防冰技术,确保直升机在nbspnbsp40℃环境下正常起降。

    nbsp那些未能翱翔的型号同样刻着奋斗的印记:1970nbsp年代的直nbspnbsp5nbsp改舰载机,因折叠旋翼设计失败而下马;

    nbsp1990nbsp年代的直nbspnbsp12nbsp轻型直升机,因市场需求变化在原型机阶段终止;2000nbsp年代的直nbspnbsp19Enbsp出口型,因发动机功率不足未能打开国际市场。

    nbsp这些失败案例与直nbspnbsp8、直nbspnbsp9、直nbspnbsp10、直nbspnbsp20nbsp的成功相互交织,构成国内直升机工业从仿制到创新的艰难轨迹。

    nbsp林毅心里清楚,国内的直nbspnbsp8nbsp和直nbspnbsp9nbsp早就有过出口记录,只要后续能谈拢合适的价格,完全可以从国内采购一批。不过今天他特意过来,目的却不在这两款机型上。他此行的重点很明确,就是要准备给林启华父子俩挖坑,顺便再买点别的货。

    nbsp林毅将那叠武直nbspnbsp10MEnbsp的资料仔细收拢,指尖在封面上轻轻敲了敲:“罗总,这些资料我先拿给我客户看看,具体的价格和采购数量,等他们那边有了准信,咱们再细谈。”

    nbsp罗天行抬手做了个nbsp“请便”nbsp的手势,紫砂杯在指尖转了半圈:“没问题,你尽管拿去。对了,要是客户那边有什么技术上的疑问,随时打我电话,我让总师团队给你兜底。”

    nbsp“那倒是省了不少事。”nbsp林毅笑了笑,将资料塞进随身的公文包,话锋忽然一转,“对了罗总,还有件事想麻烦你nbsp——nbsp我想请你们牵个线,帮我买一套nbsp85nbsp式nbsp107nbsp毫米火箭炮的设计图纸,还有配套的火箭弹设计图纸。”

    nbsp罗天行端着茶杯的手顿了顿,眉头微蹙着思索片刻。窗外的阳光恰好落在他脸上,能看见他眼角的纹路轻轻动了动:“85nbsp式nbsp107nbsp火?”

    nbsp他咂摸了下嘴,“这玩意儿倒是没什么技术秘密了,虽然国内空降兵、海军陆战队现在还在用,只不过弹种和制导方式早升级换代了。巴基斯坦那边也装备了不少,前段时间还听说他们用咱们的技术搞了改进型。”

    喜欢。

第856章 林毅的报复(九)[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