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我在抗日卖军火 首页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857章 林毅的报复(十)[2/2页]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落秋中文网]https://m.luoqiuzw8.com最快更新!无广告!

    差也就追上来了。”

    nbsp其实国内军队在武器装备发展上长期遵循的nbsp“小步快跑”nbsp政策,是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务实路径。

    nbsp改革开放初期,国内国防经费有限,军工体系面临技术断层,难以像军事强国那样投入巨资开展跨越式研发,因此选择以现有装备为基础,通过持续的局部改进和技术迭代,分阶段提升性能,同时控制研发风险与成本。

    nbsp这种模式不求一步到位,而是通过多轮小幅度升级积累经验,最终实现装备水平的稳步提升。

    nbsp比如陆军的主战坦克发展,从nbsp59nbsp式到nbsp69nbsp式,再到nbsp80nbsp式、88nbsp式,每一代都在动力、火控、防护等方面进行针对性改进,每型装备生产数量不多但持续优化,为后续更先进型号的研发奠定了扎实基础。

    nbsp海军舰艇的发展同样如此,从早期的nbsp051nbsp型驱逐舰到nbsp052nbsp型,再到后续的改进型号,逐步在舰载武器、电子设备、动力系统等领域实现突破,避免了因技术跨度太大而导致的项目风险。

    nbsp与此同时,20nbsp世纪nbsp80nbsp年代的两伊战争,为国内武器出口提供了特殊的历史机遇。当时伊拉克和伊朗陷入长期战争,双方都急需大量武器装备,而美苏等国因政治因素对两伊实施武器禁运,这让国内的武器有了进入国际市场的空间。

    nbsp国内秉持中立立场,以市场化的方式向双方出口武器,形成了独特的军贸格局。

    nbsp伊拉克从国内采购了数千辆nbsp69nbsp式主战坦克、数百门火炮以及歼nbspnbsp7nbsp战斗机、轰nbspnbsp6Dnbsp轰炸机等装备,伊朗则购买了歼nbspnbsp7nbsp战斗机、63nbsp式装甲车、“蚕”nbsp式反舰导弹等武器。这些出口不仅为国内带来了可观的外汇收入,更重要的是让国内军工企业获得了实战检验装备性能的机会。

    nbsp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一时期,部分出口到两伊的武器性能甚至超过了国内军队同期自用的装备。

    nbsp这一现象的出现,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两伊作为石油富国,有足够的资金为武器性能支付溢价,他们对装备的某些性能有着特殊要求,国内军工企业为了满足客户需求,会进行针对性的改进。

    nbsp出口给伊拉克的nbsp69IInbsp型坦克,根据中东沙漠环境的特点,强化了发动机的散热系统和沙尘过滤装置,还换装了更先进的火控系统,而国内自用的nbsp69nbsp式坦克因作战环境不同,并未进行这些改进。

    nbsp出口的歼nbspnbsp7Mnbsp战斗机,搭载了英国马可尼公司的平视显示器、激光测距仪等先进航电设备,具备了更强的作战能力,而国内同期装备的歼nbspnbsp7nbsp型号受限于经费和技术条件,未能配备这些设备。

    nbsp另一方面,国际合作也为出口武器性能的提升提供了助力。当时国内军工正处于技术积累阶段,通过与国外企业的合作,能够快速引入一些先进技术应用到出口装备上。

    喜欢。

第857章 林毅的报复(十)[2/2页]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